2022年,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忠诚拥护“两个确立”、坚决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治水实践,在建设江河安澜的水安全、秀水长清的水环境、润泽民生的水资源等方面取得崭新成效,推动高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州。
珠江江畔白鹭翔集
成效一:着力破解难点痛点
广州市有关部门紧密协同、强化管理,实现广州供水质优、量足,确保广州排水安全、有序、顺畅。疫情期间,广州市水务局主动介入南沙区健康驿站建设工作,抽调11人组成专项工作组,驻点服务南沙区健康驿站供排水系统的建设和调试,经过连续16个昼夜奋战,圆满完成援建任务。广州市水务局还主动接管各区方舱医院医用污水,组建疫情防控应急队伍,落实好接驳井污水消毒等工作,全心全意为市民健康筑起坚固水务防线。
2022年,广州破解了多宗水务工程项目的“老大难”问题。推动沙迳、南大、大封门水库建设得以实质性落地启动,不断巩固东江、西江、北江和流溪河“四源共济”饮用水源格局。广州市召开海绵城市示范建设专题会议,以“一把手面对面”的形式研究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,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进展顺利,获中央财政示范补助资金绩效评价最高档成绩,建成区达标比例达30%。广州市还进一步优化流域机构改革方案,为落实流域系统管理打下坚实基础。
成效二:着力守护江河安澜
广州市水务部门主动作为,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,加强智慧水务建设应用,避免移交三防后相关职能弱化,有效应对“雨洪潮”三碰头、台风“暹芭”“木兰”“马鞍”等极端天气,有力抗击北江超百年一遇洪水,有序保障东江60年一遇旱情下的城乡供水。面对北江超百年一遇洪水,广州市水务部门连夜组织水务精干力量和各区应急抢险队伍,第一时间进驻广州市北江大堤抗洪抢险指挥部,全力落实好抢险物资、人员,顺利完成各项抢险工作。
成效三:着力实现人民幸福
1深入推进河湖治理
广州市河长制工作连续4年获评省考优秀,全市147条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持续巩固,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,劣Ⅴ类断面全面清零。广州重点推进番禺治水、二沙涌治理,并以碧道建设为载体,进一步提升水环境及水安全,推动发展帆船、游艇等水上运动,吸引世界500强企业、海内外高端人才入驻广州,助力改善营商环境。民间河长梁丽珠入选全国“最美巾帼河湖卫士”。市社情民意中心调查显示,超八成市民对河涌治理整体满意。广州治水案例从全市197个案例中脱颖而出,入选市首批十大“最具获得感”改革案例。
民间河长梁丽珠入选
全国“最美巾帼河湖卫士”
2夯实城乡水利基础
广州落实2022年1号省、市总河长令,圆满完成上级下发至广州市的突出问题整治62个。广州146座小水电站已完成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,实现小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全覆盖。“一村一策”推进2022年纳入省民生实事任务的3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,已全部完成建设。
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河美景
3提升供水排水水平
2022年广州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为110.9mg/L,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91.3%,城镇污水处理厂氨氮削减量为5.3万吨。广州积极推进城乡供水“三同五化”,实施《整合供水单位促进供水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》,31家待整合的供水单位已基本完成接管,17家基本完成国有产权无偿划拨。
2023年,广州市将扎实推进“三个提升”,奋力建设水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,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、“四个出新出彩”提供重要支撑。
广州生物岛碧道充分融合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理念
一是系统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。2023年底前,广州市30%以上的大中型水库、大中型水闸和3级以上堤防实现标准化管理。广州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,落实《广州市城市内涝治理行动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等,补齐防洪排涝短板,强化重点区域及关键设施监测感知体系覆盖,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标准化建设,提升“四预”能力。围绕落实《南沙方案》,争取国家、省支持南沙堤防巩固提升项目。
二是创新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。广州将加快排水单元达标建设、合流渠箱改造等,建立完善防止返黑返臭长效机制,全力做好省黑臭水体治理现场检查迎检工作。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。落实“一厂一策”方案,完善联调联控机制,提高排水设施精细化管理水平,2025年底进水BOD5浓度高于100毫克/升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占比达到90%以上。广州还将进一步加快番禺治水工作,还番禺市民清水绿岸。
三是优化提升水资源管理服务。广州将深化节水工作,全力迎接国家、省水资源管理、节约用水管理监督检查,强化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,印发落实市“十四五”用水总量及用水效率管控方案。广州将大力推进北江引水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,加快推进城乡供水改造项目,构建“同城、同网、同质”的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。